您的位置: 首页 > 锅炉系列

锅炉系列

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守护海淀碧水蓝天——海淀区构建多层次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区域格局

发布时间: 2024-03-12 来源:锅炉系列

产品详情

  原标题:协同推进减污降碳 守护海淀碧水蓝天——海淀区构建多层次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区域格局

  完成66条共计77公里道路慢行系统提升工作;建设滨水慢行走廊34.5公里;2022年人均用水量、用电量和用气量分别同比下降5%、5%和10%;完成金河、北旱河、万泉河水系治理,实现188公顷“蓝绿融合”;建成国家数字农业创新应用基地,年固碳能力达600吨以上……气候变化是当前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共识。近年来,我区以全方面推进碳排放单位报告履约为抓手,强化碳排放单位管理,加强科学技术创新融合应用,不断的提高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整体能力和水平,着力构建多层次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区域格局。

  区生态环境局副局长王宏表示,海淀区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大力推动减碳减排工作,及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行动计划,不断夯实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基础。“首先就是加强重点碳排放单位的管理,督促企业积极履约,并且做好温室气体排放情况的研判。”

  上庄燃气热电有限公司是海淀北部重要的电源支撑点,同时为海淀北部产业园区提供清洁、高效的能源。近日,记者戴上安全帽进入厂区,进一步探索企业是怎么样处理废气排放以达到减碳减排的目的。

  “我们厂建设一套266兆瓦的联合循环机组,我们正真看到的这台就是燃机的本体。”上庄燃气热电有限公司党总支副书记、总经理陈森森指着身后的一台大型机器介绍道:“天然气在燃机里面燃烧后排到后面的锅炉内,在余热锅炉里面形成蒸汽再带动汽轮机做工,这就是联合循环的一个简单的工艺。在余热锅炉侧安装有脱硝装置,主要的作用就是降低氮氧化物。目前在公司运行中,机组的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在10毫克左右,我们也通过开展机组性能优化等技术改造项目,氮氧化物排放浓度下降了20%左右,同时也减少了机组运行的气耗,起到了减排二氧化碳的目的。”

  据了解,上庄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采用的是低氮燃烧+SCR脱硝的方式,烟气中氮氧化物的排放浓度为每立方米12毫克,远低于北京市地方排放标准每立方米30毫克。每年可减少氮氧化物排放264吨、二氧化硫103吨,每年可替代标煤27万吨。目前公司正在研究烟气余热利用技术改造方案,预计项目实施之后,每年能够大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000余吨。

  2019至2022年,我区重点碳排放单位连续4年履约率达100%。同时,建立“一企一档”动态管理台账,囊括重点碳排放单位127家和一般报告单位75家。并组织并且开展区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和区域减污降碳协同专题研究,有效评估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水平和削减潜力。辖区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均优于“双控”考核目标。

  “我们多措并举来推动工业、建筑、交通、农林等所有的领域的节能减碳工作,尤其发挥海淀区科技引领的作用,推动了一些试点示范项目,比如社区的厨余垃圾就地处理。”王宏介绍。

  厨余垃圾处理会产生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减少厨余垃圾等废弃物的温室气体排放是实现“双碳”目标不可忽视的途径。为此,我区积极探索厨余垃圾低碳管理,推进资源节约循环利用,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

  日前,记者在试点小区西山庭院看到,通过垃圾分类将厨余垃圾投放至以黑水虻生物转化技术为核心的生态驿站,以生态化解决方法,让小区厨余垃圾100%就地资源化处理。目前,西山庭院小区每天可就地资源化处理厨余垃圾500公斤左。

  “这个就是黑水虻厨余垃圾处理的转化器。厨余垃圾经过粉碎之后,被投入到转化器中,现在我们看见的是第三天的虫子,再经过三天之后就能成为鱼菜共生的饵料成分。”在生态驿站中,一排排类似快递柜的柜子排列整齐,工作人员拉开一个“抽屉”,用小铲子轻轻拨弄着正在被黑水虻处理的厨余垃圾,记者看到,此时的厨余垃圾已经完全“面目全非”,就像是松松的土壤,走近仔细一看,还能够正常的看到小小的黑水虻幼虫正在忙碌地“工作”。整个房间非常干净整洁,没有一点异味儿。据介绍,厨余垃圾在7日内就能完成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理。

  “所谓的‘鱼菜共生’,就是鱼食用老熟幼虫,产生的排泄物经硝化菌转化为养分给植物吸收,吸收干净的水体又流回鱼池养鱼,实现‘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的生态共生效应。同时,鱼还可当作奖励分发给社区垃圾分类积极分子,来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工作人员介绍。整个处理过程无渗沥液和恶臭产生,实现“化腐朽为神奇”的生态物质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该项目的建立,让社区厨余垃圾无需外运,减轻垃圾清运压力的同时还避免了因能源消耗所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排放。与焚烧相比,该项目在垃圾处理过程中、资源化产品再利用以及垃圾运送过程中均能产生碳减排,项目年降碳量约17吨,相当于种植170棵树,碳减排效益十分明显。同时通过将垃圾分类成果就地反馈给参与者,让大家进一步理解生态文明的重要性,提升对可持续发展的认知并增强责任感。

  万科公益基金会项目经理贾如婴介绍:“我们还将这一模式打造成了沉浸式的体验和科普宣教中心,以社区活动为纽带,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产生实际的碳减排效益。通过垃圾分类,每年实现生活垃圾减量30%,每年可减少114.88吨的二氧化碳排放当量,相当于种植了1149棵树。”

  目前,万科公益基金会在全区建设并运行了9个黑水虻就地厨余垃圾资源化处理技术项目,北京市共13个项目。自运行以来,实现365天日产日清,垃圾无需外运,就地资源化处理。

  下一步,我区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抓好规划落实,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聚力打造生态文明典范。

  做好“管家式”服务!海淀区生态环境局多举措助力环评审批提质增效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