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系列

地球的未来将会如何?“双碳”请回答!

发布时间: 2024-03-29 来源:升博体育注册下载app/热风炉

产品详情

  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北京大学教授、理学部副主任,中国地理学会会士。担任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十余种刊物编委,曾任全球碳计划科学指导会(IPCC)第五次和第六次评估报告主要作者。主要是做全球变化与陆地ECO相互作用方面研究,在中国陆地ECO碳汇功能、陆地ECO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响应及反馈等方面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获得发展中国家(TWAS)地球科学奖,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40多篇,研究成果入选“2009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和“2013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中国颗粒学会理事长,中国化工学会储能工程专业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过程强化、反应器放大、战略资源利用等基础与工程应用研究,建立了粘性粉体流态化过程强化与放大平台技术,完成了十多套原创技术中试及产业化应用。发表SCI论文220多篇,获授权中国发明专利130余项、国际专利100余项。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荣获国家一级学会一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等。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工程热物理学会理事。主要是做煤炭的清洁高效燃烧和热解气化转化研发技术工作,其中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和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等多项科技成果实现规模化产业应用。主持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煤炭清洁燃烧与低碳利用”。发表论文1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200余件。荣获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等。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碳中和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双碳行动专家组成员,科技部中欧温室气体卫星遥感专家组负责人。长期致力于温室气体监测评估和碳监测卫星研究。主持建立了卫星遥感碳核算系统(IAPCAS),带领中国碳卫星(TanSat)科学团队研发了二氧化碳浓度和通量全球产品,推动国内大气温室气体卫星遥感方法与应用取得突破性进展。基于卫星和地面观测发现中国陆地ECO巨大碳汇潜力,揭示了全球甲烷长期变化规律。在Nature等发表多篇高影响论文。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陆地ECO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研究,在ECO结构、功能、及其稳定性对全球变化的响应和适应方面取得系统性研究成果,为准确模拟陆地ECO碳循环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提供理论依照。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1000余次。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气候领域科学家榜单、爱思唯尔高被引学者,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等。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国家太阳能光热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主要是做太阳能热发电系统模块设计,太阳能高温集热系统中的流动与换热问题,聚光与吸热系统耦合设计,太阳集热器热性能评价理论,太阳跨季节储热等方面的研究。主持第四代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探讨研究。提出了在河北省张家口地区崇礼县建设2022年零碳奥运专区的建议,以及通过跨时间尺度的太阳能集热/储热为主解决崇礼全域建筑采暖的整套技术路线。荣获中国太阳能热利用杰出贡献奖,国际储能技术与产业联盟(IENSA)年度人物等。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入选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主要是做二氧化碳固定与淀粉人工合成相关的研究,在Science、Molecular Microb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获得2021年中国科技的青年力量和2021年中国科学院年度团队等荣誉称号。淀粉人工合成工作先后入选国家“十三五”科学技术创新成就展、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2021年度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两院院士评选的202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等系列评选。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只是出于传递信息的需要,并不代表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别的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若不希望被转载或者可以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SEL 前沿报告:From energy to (soil organic) matter ——土壤生态学系列讲座直播预告

  Energies携手高校及研究机构举办系列论坛“关注双碳: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关键输运过程” MDPI 线

  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进展:太阳活动调节千年尺度地球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的新证据 MDPI Universe

  MDPI 专题 Remote Sensing:用于地球观测和行星探测的卫星任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