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动态资讯 —

动态资讯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您的位置: 首页 > 动态资讯 > 专业问答

动态资讯

中国盾构机崛起之路:打破海外技术垄断从零到世界第一

发布时间: 2024-05-30 来源:专业问答

  “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龙,入地有盾构”,说起盾构机,这是衡量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水平和能力高低的关键装备,它不仅把工人从危险劳动中解放出来、大幅度提高了施工效率,还决定了我国基建的实力,被誉为打造“中国工程”品牌的“大国重器”。

  当今的港珠澳大桥,国内大兴土木的隧道,地铁和各种各样的穿山引水工程,盾构机的身影无处不在,其施工水准也是日新月异,屡屡突破。据观察者网报道,9月29日中国中铁自主研制的第1000台盾构机,在郑州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下线,再次创下新的里程碑。

  已经问世200余年的盾构机诞生于英国,发展于德国、日本。1997年,为了挖掘西康铁路秦岭隧道,中国第一次花6亿元人民币,从德国进口了2台盾构机。“洋盾构”价格昂贵不说,维修保养还特麻烦,当时为避免技术外泄,德国修东西的人不允许中方工作人员参与,设备的检修都需要外国专家远渡重洋来完成。

  昂贵的进口成本,低效的设备维护,耗时的跨国沟通,盾构机完全依赖进口的中国处处受制于人,没有过多的话语权,这也极度影响着中国基建的效率和发展。因此珠港澳大桥开始修建的时候,德国威尔特公司漫天开价,一台盾构机售价7亿元人民币。

  于是,中国决定自研盾构机,2002年10月,盾构机研发项目组在中铁隧道集团成立,项目组初始成员只有18人,而且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就是靠着如此简陋的班底,历经6年艰苦攻关,2008年我国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构机——中国中铁1号成功下线,创造了国产盾构机从无到有的突破。

  次年,中铁装备成立,在郑州建立了国内最大盾构研发制造基地,拉开了中国盾构产业化的序幕。值得一提的是,国产盾构机的诞生不止打破海外技术的垄断,甚至还走出国门,冲出亚洲,遍及全球。

  2012年中铁装备第一台盾构机走出国门,成功应用于马来西亚。至今,中国盾构机先后出口到新加坡、意大利、波兰、澳大利亚、印度等21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2018年、2019年中铁装备连续三年产销量世界第一,变成全球知名的中国盾构行业领先者。

  而且中国是“价格屠夫”,现在全球普通盾构机只需要2500万,复杂点也只需要5000万,与当年外企售价3亿一台相比,降幅惊人。

  从一穷二白、依赖进口到打破垄断、走出国门,再到全球第一,中国如何让“钢铁穿山甲”通达四方?而中国盾构机产业“十年磨一剑”的成长历程为非常关注的芯片产业带来哪些启示?

  首先,不要三分钟热度,持续研发投入。2002年在科研经费不富裕的情况下,我国还是将土压平衡盾构关键技术研制列入“863计划”。并且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明确加快大断面岩石掘进机等大型施工机械的研制,尽快掌握关键设备制造技术。

  在政策的支持下,一批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投入到盾构机的研发中来,例如中交天和还专门设立了设计研究院,160多人专门搞研发,去年该企业出口海外的

  13.19米超大直径盾构机研发人员平均岁数仅28岁。可见,建立一个专门的研发机构,打造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的研发设计团队,长期投入研发是多么重要。

  其次,开拓市场,大搞基建,拉动需求。盾构机是一个大家伙,研制有技术难度,所以必须有实际应用需求的拉动,才有后续的研制经过。

  近10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大,铁路、公路、地铁、城市市政设施建设工程等都有隧道建设需求。以轨道交通为例,从2008年底到2018年底,开通城市和运营线条。另一方面,“海外基建计划”的实施,推动了中国制造走出去。

  而且实际应用推动盾构机的持续优化改良,也就是需要在持续的工程使用中发现产品的缺陷和不足,然后持续改进,打造出产品的竞争力。而国产盾构机从封锁到世界领先的例子,只是众多中国自主品牌发展的一个缩影。

  现如今,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芯片行业的政策、新基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拉动芯片市场强劲需求、传统芯片厂商、算法公司、互联网巨头等纷纷涌入研发,这不就是在复制国产盾构机的成功经验吗?有此先例,国产芯片离崛起之时还会远吗?

相关推荐